8月25日,《法治日报》刊发了平凉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王晓军同志的署名文章《织牢“六张网”推动预防治理提质增效》,现予以转载。
织牢“六张网”推动预防治理提质增效
王晓军 甘肃省平凉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
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安宁、关乎社会和谐稳定、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,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,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。甘肃省平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要求,积极构建预防治理“六张网”,主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。
一是系统谋划推进,织牢预防治理“责任网”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。我们强化领导抓推进,把预防治理上升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建立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机制,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关爱保护网络,形成“党委主导、政府主责、政法牵头、公安主战、市县协同、多元共治”格局。完善机制聚合力,健全重大案事件快报、调度研判、问题倒查等制度,制定专门教育经费保障、“家校社”协同育人、罪错未成年人“治、教、管、评”等机制,推动上下联动、协调有力、齐抓共管。加大督导促落实,将预防治理纳入平安建设暨主动创稳考核,科学量化考评,通过专题调研、督导检查、调度推进等方式,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,确保工作有人抓、有人管。
二是加强源头预防,织牢法治教育“防范网”。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、主阵地,在法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。我们推动课堂教育常态化,将法治内容融入学校《健康成长》教育读本,开足开齐思想政治、道德与法治等课程,广泛开展志愿服务、理论宣讲、道德实践等教学活动,实现思想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。推动法治副校长运行实职化,探索实践“一条主线、三项制度、五点融合、一体考核”的“1351”法治副校长实职化运行模式,市县法、检、公、司“四长”带头担任法治副校长,进一步落实法治教育、安全监管、犯罪预防等职责。推动普法宣传多样化,实施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“护苗工程”,通过模拟法庭、检察开放日、青少年进警营等形式,让未成年人“零距离”学法用法。
三是强化综合治理,织牢日常监管“安全网”。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弱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,必须为他们提供安全、和谐的社会环境,减少和消除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各类因素。我们加强安全防范,全力推进校园安防建设,落实校园封闭式管理、值班巡查、班级信息员等制度,实行重点时段“护学岗”,常态化排查整治网吧、游戏厅、旅馆等场所,营造良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。强化网络监管,开展“净网”“清朗”“护苗”专项行动,深入排查属地涉未成年人直播、短视频、在线教育等平台,严厉查处网络暴力、色情等有害信息,大力整治影响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问题。创新融合共治,探索“润心铸魂、同心聚力、爱心护校、暖心育苗、精心防治”的“五心共治”未成年人保护模式,打造“护航崆童”“芮鞠晨曦”“寓教于审”等特色品牌,扣好未成年人法治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四是建立专门机构,织牢迷途知返“矫治网”。未成年人犯罪多是因为心智不成熟,一时冲动。如果能积极改正错误、重新回归社会,应给予其一个悔过自新、重回正轨的机会。我们建好设施重矫治,建成全省首所未成年人矫治“阳光学校”,配备专门教师、民辅警、医护等人员,加大对有严重不良行为、家庭学校无力管教、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专门教育。规范管理抓运行,完善“教育+公安”管理体制、“文化+思想”教育模式、“学生+老师”考评制度,在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侧重开设思想教育、法治教育、劳动教育等课程,实施全封闭、半军事化、多学科教育矫治。创新方式促回归,每周评选一次内务之星、文明之星、学习之星和标兵宿舍,对考评不合格者按程序延长收治期限,帮助收治对象重塑价值观念、消除行为恶习,同时落实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,助力罪错未成年人更好回归社会。
五是从严惩处犯罪,织牢依法打击“震慑网”。依法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秩序、保护未成年人和震慑潜在犯罪者的必要手段。我们突出打击重点,坚决依法严厉打击主观恶性强、犯罪手段残忍、后果严重的“八类严重暴力犯罪”,从严打击性侵、伤害、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,增强警示教育作用。提升办案质效,深化开展警调对接机制,将涉未成年人风险隐患信息纳入社会治安治理形势研判范围,落实重大、疑难、复杂案件提前介入和会商研判、联合挂牌督办等制度,实现案件办理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、法律效果有机统一。深化专项整治,及时消除厕所、楼道拐角及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场所的隐患,防止发生“视线外”的校园欺凌。
六是加大帮教救助,织牢社会参与“关爱网”。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,需要一个安全、健康、充满关爱的环境来茁壮成长。我们强化分类帮教,建立由政法委牵头,民政、妇联、关工委等多部门参与,法、检、公、司全线贯通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,建立不良行为、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档案,落实教育训诫、社区矫正、专门教育等分类帮教措施,实行领导干部对重点罪错未成年人“一对一、一人一策”帮扶。加大关爱救助,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,深化“结对帮扶·爱心平凉”工程建设,结合“上门问暖”“网格员进万家”“千警入万户”等活动,着力做好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。推动协同育人,严格落实“控辍保学”机制,对特殊家庭、校外租住学生进行全覆盖家访,组织公安、学校、乡镇(街道)、村(居)委会开展心理关爱、心理矫治和行为干预,倒逼家庭监护管教责任落实,营造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。
通过一体推进教育感化、帮教矫治、依法打击等工作,平凉市在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。2025年上半年,犯罪发案数、犯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.9%、15.51%。在未来工作中,我们将全方位全体系全流程精准发力,“零盲区”整治规范、“零遗漏”帮教挽救、“零距离”普法宣传,着力推动预防治理提质增效,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更加广阔的天空。
来源:法治日报